看过老电影《平原游击队》的观众,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李向阳的两把盒子炮。李向阳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传奇抗日英雄,他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武工队队长,带领他的武工队像匕首一样插入敌人心脏,炸碉堡,扒铁路,让鬼子和伪军闻风丧胆。
李向阳的银幕形象就是手执双枪,这是李向阳最得意的武器,是两支德国造驳壳枪,也称为“盒子炮”。而且在电影里,李向阳的盒子炮还展示了很多战术细节。
双枪李向阳右手的盒子炮锉掉了准星,适合别在腰带上,并且顺畅地快速出枪,一般用于突如其来的遭遇战,以猛烈火力压制敌人(别误会,就是猛烈火力概略射击,通常也是半自动的,并不是连发扫射)。左手的那支盒子炮,带有一个用铁丝弯制的快拔夹子,可以插在腰带上,这支盒子炮带有准星,一般用于单发精确射击。
电影的这种道具处理细节,不仅很符合当年的战斗经验,而且几名武工队员的盒子炮也是各有区别,其匠心令人叹服。
这些年关于老电影《平原游击队》李向阳那支没有准星的盒子炮的细节文章,网络上已经非常多。在电影里李向阳右手的那支驳壳枪是没准星的。关于这件事已经有很多文章介绍过,所以一般的军迷全都知道这个典故,今天我再说个二班的事情。
驳壳枪的正式名称是德国毛瑟M1896年式7.63毫米军用手枪,于1895年12月,由德国的毛瑟制枪厂研制成功。该枪包括原装的、山寨和改制的型号有上百种,其中带有全自动连发射击功能的也叫“快慢机”。由于毛瑟军用手枪的枪套是一个木制的盒子,同时充当枪托,因此在中国也称为“匣枪”和“盒子炮”。而驳壳枪的名词来源,可能来自英文“Box”的汉语音译。
驳壳枪使用了大威力的7.63×25毛瑟手枪弹,初速高,枪口动能大,杀伤威力和侵彻力超过一般的军用手枪。驳壳枪由10~20发的弹匣或弹舱供弹,子弹的初速425米/秒,射击方式为单发或连发,射击速度为每分钟900发,使用肩托射击的有效射程达150米,表尺最大射程1000米。
关于驳壳枪,有三件事是大家很少知道的,一是驳壳枪是史上最不准确的手枪。二是驳壳枪是原产国德国自己都不愿意装备的手枪。三是中国进口和自造的数量是驳壳枪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。
驳壳枪虽然出自德国,但是真正大量装备的国家却是中国。在上世纪20~40年代,欧美国家对中国实施军火限制,禁止销售步枪、机枪和冲锋枪,但是驳壳枪属于手枪,不在禁运之列,所以当时中国进口和自制了大量的驳壳枪,总数量要超过50万支。
大家都知道,双枪李向阳的右手的盒子炮锉掉了准星,这是为了适应武工队的激烈战斗,用于在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中快速拔枪。这支驳壳枪一般是插在腰带上,或者使用绳子挂着,锉掉准星以后,可以迅速出枪射击,通常是以概略的猛烈火力打击敌人。由于毛瑟枪长枪管的指向性很强,即使没有准星,在近距离作战也能打得准。
李向阳左手这支盒子炮,是一支标准的采用10发弹仓的短管驳壳枪。实际上是用于精确射击的,能够以单发射击的精确火力打击敌人。
驳壳枪通常是放在枪盒里,或斜背在身上。入遭遇战斗,会将驳壳枪与枪盒组装在一起,用枪托进行有依托射击,这样打得更准。如果进行隐蔽作战,不允许携带枪盒,李向阳他们会自制一个铁丝的夹子,可以挂在腰带上。
驳壳枪的射击精度很糟糕。由于后坐力巨大,盒子炮在连发自动射击的时候,通常只能打中十几二十米的近距离目标。只有在进行单发射击的时候,才能比较精确地命中30米外的敌人,这才是老电影体现出来的真实的战术细节。
也有人说,盒子炮的射程不可能这么近,打一二百米没问题的。这事要这样看,盒子炮的有效射程是150米,但那是使用肩托的情况下。驳壳枪甚至有有一个立式的远程标尺,那上面的最远刻度达到了1000米,但是你用驳壳枪在200米外能命中一头大象,都算我输。近些年抗日神剧里好汉们双枪连发的情景,都是胡扯的。
由于驳壳枪的巨大后坐力,导致无枪托的单手全自动射击时,根本就无法保证枪身的可控性,除了第一发子弹可能上靶,剩下的子弹基本都是瞎打,所以无托的单手据枪只适合单发射击。在实际战斗中,能使用驳壳枪准确命中30米外跑动的敌人,那就是神枪手了。
再后来,关于八路军武工队的盒子炮锉掉准星的典故,由于一般的军迷都知道了,所以一般的电影导演也知道了,于是在新拍摄的抗战神剧里,他们也囫囵吞枣地学了去。
只是,这些没文化的导演、编剧和演员可能又学歪了,他们将两支驳壳枪的准星都锉掉了.......
广盛网配资-在线杠杆配资-股票杠杆炒股平台-配资入门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